热点新闻
首页 > 铍针疗法
铍针疗法治疗枕大神经痛
患者均为医院骨三病区门诊患者。经诊查确诊后,所有患者均行颈椎的正侧位和开口位 X线片。年龄32~58 岁,平均年龄 43 岁。病史 15d~10 年,平均 8 个月。其中左侧枕大神经痛 19 例,右侧枕大神经痛 17例。C2左偏(椎体旋转是相对下位椎体,以棘突偏移为准并方向一致)14 例,右偏 10 例,C3左偏 3 例,右偏 5 例。X 线片提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 32 例,合并张口位寰齿间隙不对称 9 例,寰椎后倾3 例,前倾 6例;出现“双边相”或“双突相”的 C2- 332 例,C4- 512 例,C5- 6 8 例。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后枕部慢性疼痛、偏头痛。②局部有明确的压痛点,可触及条索或结节,并有窜麻感。③颈僵伴颈部活动障碍。④颈椎 X线片可提示有颈曲改变、寰枢关节紊乱、颈椎小关节紊乱等。
枕大神经痛是颈椎病较常见的并发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后枕部疼痛、麻木伴颈僵、阵发性偏头痛,并间或有眼胀痛、头晕等临床症状。
排除标准:①诊断不清者。②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功能不全。③局部软组织存在感染倾向者。④有精神系统疾病和出血性疾病者。⑤合并有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颈椎管狭窄、颈椎不稳、骨折、发育畸形、骨病等患者。⑥年龄大于 60 岁或身体虚弱不能耐受者。
治疗方法: 采用痛点铍针+ 颈椎手法治疗
(1)正骨手法 患者取端坐头屈曲位,医者立于患者身后,以双手拇指沿脊旁线触诊,找到小关节偏歪部(手下可明显感觉软组织张力增高,深度触诊可触及偏斜的小关节)并有明确痛点者,给予手法矫正。以 C2左旋为例,术者以左手拇指定于 C2左侧偏歪的关节突部,右手掌置患者右侧前额部,先将患者头部偏向左侧,至感觉力线传到左手拇指固定部时,术者右手慢慢将患者头部向后上旋转,当感左手力点固定时,右手轻发力,同时左手拇指轻轻向上向右推,即可感到左手拇指下小关节的移动并伴有“咔哒”的复位声即示复位手法完成。对合并下颈段错位者,依触诊找到阳性痛点同法给予矫正;合并上胸段错位的给予坐位膝顶提拉法予与矫正。
(2)理筋调曲手法 放松颈项部及枕骨下肌肉和软组织后,患者取低凳坐位,术者采用肘臂部对患者进行枕颌牵引,并行水平小角度(5~10°)的旋转松解;对颈曲变直者,术者用一手拇指固定变直的节段在牵引下做颈椎轻度屈伸(10~20°)活动,以调理颈椎曲度 2~3次;对枕下肌肉痉挛明显的,检到痛点固定,让患者进行肌肉力量技术中的等张收缩法,术者给予定位对抗 3~5 次,每次 30s,以解除痉挛,调节力线,缓解疼痛。最后点按风池、风府、肩中俞、肩外俞,采用泻法快速点拨患者双侧天柱、玉枕、络却、通天、丝竹空、太阳、率谷等穴,并用指针泻法进行丝竹空透率谷 3~5 遍,用拿法拿双侧肩井,轻拍后背结束手法。
(3)铍针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胸前垫薄枕,前额置手背上,颈部呈屈曲位,在枕外隆突至乳突连线中 1/3部(天柱穴附近)找到条索及压痛点给予龙胆紫标记,常规消毒,采用铍针(一次性刃针,北京特色东方医药研究院生产)由外下向内上方垂直枕骨面刺入,进行纵行松解深筋膜 3~5 针,当感觉针下条索或筋结明显减轻时出针,局部加压 3~5min后,检查局部无出血或血肿,无菌干燥覆盖 24h。一般 1 次做 1~2 个痛点。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疼痛完全消失,压痛点消失,无伴随症状;有效,疼痛基本消失,伴随颈肌紧张或局部轻度压痛;无效,疼痛及颈肌紧张无改变或加重,压痛无减轻。
经治疗,36例患者中,治愈24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4%.
枕大神经为第 2 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第2颈神经由寰椎后弓下方与枢椎椎板之间浅沟相和形成的椎间孔穿出,经头下斜肌下方穿出,分为较小的外侧支与较大的内侧支。外侧支支配头夹肌、头最长肌和头半棘肌,内侧支即构成枕大神经,其先斜向后内上,穿过头半棘肌斜向外上,在斜方肌腱膜深面潜行后,穿出该肌腱膜及颈部深筋膜至皮下,分成数支,与枕动、静脉的分支伴行,分布于上项线至颅顶部的皮肤,并向前延伸至额眶上部。
由于颈部积累性应力、寒凉刺激等导致颈部肌肉张力失衡进而导致上位颈椎关节的错位,特别是寰枢关节的失稳、错位易使其后的椎间孔变形、容积变小,压迫或刺激第 2 对颈脊神经引发枕大神经痛;或长期劳损导致颈部肌肉紧张、筋膜肥厚、肌纤维化等卡压穿行其中的枕大神经引发神经症状;颈枕部高张力软组织继发缺血性炎症对神经末稍的刺激也可能诱发枕大神经痛。
故上位颈椎关节的错位特别是寰枢关节的紊乱刺激或卡压 C2脊神经或颈部肌肉筋膜紧张、挛缩、局部炎症等刺激、卡压枕大神经诱发神经痛是该病的发病原因。因此针对病因采取手法纠正紊乱的上位颈椎关节,改善C2神经根的位置,消除颈肌异常应力,并采用创伤极小的铍针利用减张原理松解紧张、挛缩的颈枕部筋膜,改善局部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疏通神经,恢复其的正常传导,使头颈部症状得以缓解,二者结合达到“骨正筋柔”、“通则不痛”的效果。另外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上颈段的紊乱不可能独立发生,临床多合并下颈段和上胸椎的错位,于是临床常依据阳性痛点对下颈段和上胸椎的错位部给予矫正,并嘱患者加强颈肌的功能锻炼和扩胸运动以巩固疗效。而封闭仅针对外周软组织的卡压引发的外周疼痛弧进行阻断,忽视了颈椎紊乱引发神经的根性刺激。而且颈椎紊乱引发的颈肌力的失衡也是寰枕部筋膜紧张、挛缩的重要原因,这靠局部封闭不能完全解决。铍针与手法结合既解决了局部卡压,又兼顾脊柱整体力的均衡,故疗效明显优于封闭组。
由于发病部位为高位颈椎关节,正骨有一定的风险。临床应首先排除椎管狭窄、骨病和发育畸形(先天融合、缺如、不连)等,以免漏诊发生意外。如果上颈椎无明显旋转、偏斜则仅做理筋调曲手法,不做正骨手法。对反复发作疗效欠佳的,应关注腰骶角的变化,不妨从腰部治疗,既避免正骨风险,也可能收到一定的疗效,但有待进一步临床实践。